◎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激情和创造力是创业的关键要素。从李开复选择去创业,可以看出,他的创业充满激情,他的商业模式非常有创意。但对很多创业从业者更有价值的启示是,一定要做,哪怕充满风险,否则不会再有激情和创造力,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激情和创造力是创业的关键要素。从李开复选择去创业,可以看出,他的创业充满激情,他的商业模式非常有创意。但对很多创业从业者更有价值的启示是,一定要做,哪怕充满风险,否则不会再有激情和创造力,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创业前传
1990年至1996年,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1998年美国SGI计算机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兼子公司总裁)
1998-2004年,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交互部全球副总裁)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微软,并出任中国区总裁。
9月7日,李开复特别兴奋。虽然前一周他每天要工作近20个小时,但这一天他的脸上看不到任何疲惫,头发也比以前整齐。
在毗邻谷歌中国办公楼的区域,李开复租了一间500多平米的办公室。对外界仍很神秘的创新工场就坐落在这里。李开复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也将从这里开始,他也将从打工到创业转变角色我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的,但现在我今天在创业,我不需要公关经理来告诉我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也许是因为身份的变化,他私下聊天时很少畅所欲言。
500多平米的办公环境,100多人的招聘计划,看起来确实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这个刚刚进入创业阶段的小公司,却得到了业内大腕的支持: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鸿海集团董事长、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创始人史蒂夫陈、董事长,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投资过创新作品。
我不接受任何未经时间评估就来找我投资的项目。我只招最优秀的人才。李开复做的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天使投资猎头,创业教练我们只接受有想法的人,或者如果他还没有想法,只要他是优秀的人才。李开复说。
李开复要做的第一步是招人。这个车间可以容纳100多人,都是各有所长的优秀工程师。接下来,李开复需要做的是想法的筛选和人才的安排组合:把他们的想法和我们的结合起来,拿出来进行筛选,从中挑出最可行的想法,然后有机的组合人才。
这100个人可能会产生几百个想法,然后投票选出20个想法,再提炼出10个可以在里面做的项目。最后,可以成立五个项目公司。当然,这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李开复用这个数字来表达。他只是想告诉记者,这些项目将是大家智慧的结晶,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
李开复认为这是决定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没有创造力的人一定适合创业我将扮演媒人的角色。李开复认为,在创业,中国,信息不够畅通,创业人的人脉不够广,这些都导致了创业的成功率不高,他需要做的是将这些想法和人才有机的结合和匹配,为一个想法组建一个合适的团队,然后培养这个团队,帮助他们启动项目。
这个过程有点像公司拿到天使投资的初始过程,但不同的是,这个项目不是一两个人构想出来的,而是在创新作品中一层层筛选出来的。同时,团队的构成也很有特点。不是说谁有想法谁就是创业,而是根据项目的特点来分配人才。有些人适合做CEO,有些人适合做CTO。
李开复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了三个重点孵化方向:一是电子商务,二是移动互联网,三是云计算。这三个领域无疑是互联网创业的热点李开复的强项在于他的经验:从苹果到微软再到谷歌,李开复经历了三家在业内以创新著称的公司的浸淫,而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都与他之前的工作息息相关,尤其是云计算。谷歌是云计算的倡导者,在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上非常领先。显然,李开复的经历可以帮助创业人。
其实在目前的中国,愿意做天使投资的人还是太少,大部分风险投资都愿意投资中后期公司,既稳定又简单。谈到中国的天使投资,人们通常会想到雷军和周,他们都是在获得成功后开始天使投资的,但这笔金额仍然相对较少。许多创业高科技工作者有技术和想法,但他们一直无法启动。
通常情况下,美国的天使投资人都是业内精英。他们要么是创业的成功人士,要么是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行业知识、产品构思、技术理解、人脉和信息,为创业投资人提供很大的帮助,让他们顺利获得后期风险投资。
李开复看重的正是这个机会,所以他不做简单的天使投资,而是用更高的技术含量来辅导创业。他认为这个新角色可以大大提高投资成功的几率。这些人不是招聘来成为公司的,我们会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培训。中国人才缺少来自创业的辅导
在李开复的设计中,创新工场之所以比创业一个人有更高的成功几率,是因为这个平台有强大的支撑力。我们提供完善的运营支持,不仅包括法律和财务支持,还包括租用服务器、搜索引擎优化,甚至团购广告。向记者《中国经营报》透露。
我觉得别人不能复制这种模式:谁能拿那么多?
的资金?谁能获得这么多人的信任?谁有这么丰富的创业经验?谁能招到这么多优秀的人才?李开复对自己的模式看上去相当自信。事实上,一直以来在业界的口碑、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在微软和谷歌沉淀下来的招聘秘诀,都将成为李开复的名片,这使得他在一个月内已经获得9大投资机构的投资承诺,融资额已达1亿元,而在未来5年内还将融资8亿元,对创新工场进行持续投入。我不会主动去从谷歌挖人。虽然我们的薪水比谷歌要低三分之一,但我会给很多的股票。未来我的股票可能很值钱,也可能一分不值,这就要看人的价值观,看他愿不愿意去赌,去冒这个险。这一次是做创业公司,李开复对招聘的标准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另外,对于投资者的选择,李开复除了从他们手里拿到钱,还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产业链的支持以及给子公司找到未来的接盘者。我们希望得到了不起的公司的帮助,希望他们除了提供资金之外,还能够跟他们的公司形成战略合作,或者给我们一些指点和帮助。
一个构思变成项目大约需要3~4个月,从项目变成子公司需要9~10个月,这时候就到了下一个阶段融资、上市。这个阶段不是我的擅长,拿去给VC评估,他们觉得投多少钱好,我们跟投就行了。李开复也很清楚自已的业务重点。
李开复表示,从创新工场孵化出来的公司有两个不同的去向:一是经过数轮融资然后上市;二是被并购。
关于被并购的方向,在李开复心里有很多选择:一是被创新工场的股东挑走,创新工场的股东对新技术方向也很有兴趣,如果跟自己的产业能够结合正好可以收购。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李开复孵化出的公司符合自己公司的发展方向,他们会考虑收购。
二是被其他大公司收购。据悉,美国最著名的并购机构已经跟中经合密切联系,他们想收购什么样的公司,我们造出来一个卖给他就行了。拥有人才和资金优势的李开复信心满满。
三是很多外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都希望通过收购本地互联网公司的形式进入,而李开复创业的方向正是围绕互联网展开。这也可能正是创始人陈士骏为什么会给李开复投资的原因之一。
看上去,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已经具备了创业的一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业界也有人士并不看好这种模式:在中国做天使投资很难,主要是没有环境与氛围。另外,很多人脉和关系,在真正的利益面前可能就不那么值钱了。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表示,李开复已经功成名就,还要出来创业,激情令人佩服,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如果做领袖的过程中还能建立起一个商业模式来,就更好了。
虽然激情满怀,但李开复也承认创业可能存在风险:就算我们的公司都不成功,可我们每年培养50个人,10年下来也可以培养出500个独立创业的人才,即使只做一个猎头公司,都会有合理的回报。
投资方说
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
我跟开复很早就认识,但我给开复投资绝不是因为跟他的交情好。联想投资自己也做投资,为什么柳传志也愿意投钱给开复?我们可以看未来的产业增长空间在哪儿。云计算是个很关键的领域,开复非常懂这个行业,而且他的这个创新工场的模式也非常新。
尽管中国风险投资发展迅速,但缺乏相对成熟的创业环境,创业实际成功率并不高。近几年全球资金源源不断注入中国,但创业者缺少管理经验、欠缺初期启动资金、难以吸引卓越的技术管理人才等诸多因素并没有改善,而开复的创新工场恰逢其时,正好填补了其中的空白。
创新工场是一个以财+才为标志的、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新模式,将甄选最优秀的创业理念、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进行最优匹配,再提供资金、指导和后援,从这一层面来说,创新工场将成为创业资源的最佳整合者。我相信这个模式能启发整个中国风险投资行业的研发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甚至影响整个技术类公司在中国的创新成长模式。
创新工场是一种新的天使投资和创新产品的整合。我们是一个公司,自己做创新产品,但是做到一个阶段,会为这个产品开一个公司,再找其他的风险投资,一起投这个新公司。所以,创新工场的产品就是更多的高科技产品。李开复接受CBN记者专访时表示,他的创业计划是开创一个天使投资+创新产品和团队的平台,名为创新工场,目标是开辟中国天使投资的新模式。
第一个五年周期内,李开复计划募集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29天之内这个额度就募集过半了,第一轮先投入1500万美元。李开复表示,他只来得及用一个星期时间去正式拜访投资者,而整个创新工场也只筹备了29天。
在这一个星期之内李开复拜访了12位投资者,其中包括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和创始人陈士俊。除了陈士俊进行了个人投资外,前三者均代表公司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介入,目前一共募集了9个投资股东的投资。
我在去年6月就想离职去美国的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个人准备不够充分,因此没能成行。李开复透露,他在6月得病期间躺在床上,再一次仔细思考了自己未来15年的事业方向,最终决定要放弃再度续约谷歌4年,动手开始创业。
李开复表示,募集的不仅是8亿元资金,而且包括联想和鸿海等IT巨头的相关资源,以及柳传志等投资者作为创业导师,每个人都会支持这一平台。
郭台铭表示,他从1991年结识李开复,到今年已经18年了。从苹果、SGI,到微软、谷歌,李开复每加入一家新公司,他们就会有不同的交流,因此他愿意成为李开复的创始投资人。
创新工场的规模被李开复设定为110人,其中包括创业者,以及支持性的法务、财务和人事,采用谷歌内部对于创意项目的筛选模式。这些员工首先产生大批创意,然后在内部进行投票排序,李开复进行最后的评定,每年从中挑选出20个创意去尝试,然后经过测试再挑选出10个项目,最后一步筛选成立5个分公司。
此后,李开复会帮助5个公司挑选团队,进行人员搭配,开始真正的商业运营。李开复表示,从创意到项目会用3~5个月的时间,从项目到公司会用6~9个月,整个周期会用1年时间去尝试。
一旦形成之后,内部子公司会脱离创新工场的平台,成为独立公司,这5个独立公司还可以挖走创新工场内部的人,组成团队。李开复会帮助这些公司去寻找诸如红杉和IDG等风险投资,创新工场也会参与追投,持股20%或30%。
随后,创新工场每年会补充被5个公司挖走的约50个人员,持续保持110人的规模,同时进行新一轮的创业筛选。如果顺利,李开复计划打造50个公司,支持500个创业者。
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主要的领域是互联网(尤其是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目前不会对外投资也不会接受商业计划书,只接受创业者进入这个平台,网站在昨日9:30正式上线,创业者可以提交简历。
目前创新工场只有3个人的团队。李开复表示,只有他和秘书以及一位公关人员。而他需要的创业者是已经有IT公司等工作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也欢迎大学生来应聘,但是提供给大学生的名额不多,因为大学生还缺乏创业经验,并不是十分合适。
我现在已经接到了很多要注资的要求和几十封自荐信。李开复表示,整个平台半年内应该会搭建完毕,希望能将天使投资的模式带到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的新境界。
柳传志表示,李开复曾经在中国的谷歌、微软都做过领导工作,既有领导的实践经验,又有创新意识。他用创新工场这种新的模式开展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值得支持。
事实上,天使投资是美国早期创业和创新的主要支柱。在美国,目前的天使投资能够占风险投资总盘子的40%至50%。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下属的创业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表明,2008年,美国共有26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他们为55480个创业企业提供了总额为192亿美元的投资。
据清科集团提供的数据,由于看好中国市场,风险投资大规模涌入中国,与此同时,天使投资却难觅身影。李开复的思考是,希望创新工场的诞生填补这个空白,创新工场将从招聘工程师、创业者开始,打造多李开复创业个团队,开创出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分团队对不同项目进行研发和市场运营,直至项目成熟,剥离母体成为独立子公司,甚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致富专题zt.hao315.tvqyue
前标题创新工场李开复:深度科技投入的时代正在到来,但科学家不应该都去创业
收拾王曼华
涞源投中。com
近两年来,硬技术赛道持续火热,大量热钱投入市场,技术投资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
在人工智能行业摸爬滚打了40多年,李开复深切地感受到,深度科技的投资时代已经到来,“专业化、创新化”的投资机会大量存在。为适应外部变化,精准捕捉投资机会,创新工场将自身定位为全周期、全链条布局,在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半导体/芯片、医疗技术、企业服务软件等多个赛道积极布局。
机遇与风险并存,经济过热往往伴随着泡沫。在李开复看来,硬科技投资已经存在泡沫。不符合硬科技行业的逻辑,用之前互联网行业常用的“创造行业霸权”的方式投资科技公司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对于“资本追逐科学家”的现象,李开复也呼吁投资者不要把所有科学家都带到创业,否则将是一场灾难。
李开复认为,现在是硬科技创业的最好时机,他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科技造福人类,更期待中国科技的崛起。
专业化和新创业的浪潮正在涌动。
中国网:过去的一年比较低调。你把主要精力放在哪里了?
李开复:过去一年,创新工场发现最大的投资机会在硬技术,尤其是“专业化创新”领域,所以团队深化了硬技术赛道的布局,比如半导体/芯片、机器人及自动化、医疗技术等。同时,创新工场团队拥有一批顶尖的跨学科人才,也在探索不同创新技术与传统医疗领域的交集,包括AI医疗、应用于消费类医疗设备的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手术机器人的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等。
中国网:2021年,科技投入迎来前所未有的热度。你说“中国已经进入硬科技的最好时代”,创业".认为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开复:创业高科技人才的激情正在被迅速点燃。在中国好硬科技创业,的浪潮下,这些创业人才不仅技术拔尖,商业化也越来越快。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认为最热、最有激情的创业人来自移动互联网。因为它的发展速度足够快,比如创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代表王兴和张一鸣。另一方面,人们又会担心更传统的高科技人才,比如自动化专家、芯片专家、遗传学专家、生物学专家,担心他们的步伐更慢,跟不上迭代极快的“创业tide”。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正是这群人,用他们最勤奋的工作和飞快的奔跑,证明了他们和那些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业人一样,能够迅速拥抱硬科技的创业浪潮,创造创业,中国的下一个奇迹,他们做得毫不逊色。
科学家创业需要弥补缺点。
中网投资:关注,创新工场的硬科技赛道现在非常繁忙,投资金额和集中度都非常高。就你所见,这波科技投入会持续多久?是否已经出现过热和泡沫?
李开复:今天,一些高科技公司确实存在泡沫,但不是整个行业或技术的泡沫,而是个别公司估值过高的泡沫。
泡沫的背后,一方面大家看到了科技的重要性,觉得真的可以改变世界;另一方面,从一些VC过去的习惯三三三五四,当你看到一个强大的创业,你想给钱
然而,这样的投资逻辑在硬科技领域格格不入。硬科技创业强调,创业团队要用顶尖的技术和产品来构筑“护城河”。科技硬领域的竞争相对更健康更理性,不是零和博弈。不同的垂直细分领域都有机会跑出“隐形冠军”。即使一家机器人公司或芯片公司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也绝对不意味着可以抑制其他公司的发展空间。
我希望更多的风投放弃过去在互联网上的“快速制造业的霸主”,而是更多地了解硬技术创业,的精髓每个创业,的长板和短板,思考如何帮助他弥补短板。这些都是我们在关注的风险投资机构应该面对的问题
中国网:“财大气粗”的玩家不断涌入风险投资市场,他们正在向更早的阶段扩张。科技投资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激烈的竞争?
李开复:对于一个硬科技的创业,来说,他需要找的投资一定是最多的钱,但是是一个懂科技、懂产业,甚至和科学家说一样语言,能帮助他们跨越科技的复合型投资人。所以,VC投资硬技术,如何证明它的独特价值,如何赋能给创业,帮助他走得更好更远,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VC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创新工场的独特优势是拥有业内顶尖的技术投资团队。同时,创新工场人工智能工程研究所擅长“AI技术赋能”。因此,我们善于通过“研究、发现、穿越、落地”四个步骤,找到最佳的硬科技投资标的。同时,通过“深度孵化、全面赋能”的模式,帮助硬科技创业找到最佳落地场景,帮助更多硬科技公司走出技术商业化的道路。
中网:目前投资机构都在狂热追逐博士、院士、科学家。人人都说科学家创业的春天来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它是当前科技投资最关键的商业变量吗?
一方面,科学家受到资本的青睐,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年轻人投身科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也能让这些科学家多年的努力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
另一方面,我不认为把所有的科学家聚集到创业是一场灾难,因为我们真的需要一些顶尖人才加入科学研究。在科技没有突破之前,不要去想技术产品。
化,进而商业化的问题。科技创业需要科研出身的高科技人才。但那些有诺奖潜质、愿意在没有商业束缚的环境下做纯科研探索的科学家,则更应该留在科研单位里,因为第一,这是他们选择的方向,也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情;第二,如果把这批人挖空了,中国以后的科技竞争力源头又来自于哪里?第三,这些纯科学家真让他去做CEO、管公司,也未必能够做得很好。科学家创业又面临“长板特别长、短板比较短”的问题,比如具体执行、赚钱、产品、用户需求等方面,科学家可能不一定懂。如果他们下定决心出来做技术创业,则需要像创新工场这样的来补足短板,跨越早期创业的“死亡陷阱”。
投中网:你说过科技最难的不是提早布局,而是在最恰当的时间点去布局,当下哪些赛道正值最恰当的时间节点?接下来一年,创新工场重点落子的赛道都有哪些?
李开复:首先是人工智能领域。这是我们投得最早也是最成功的领域。从商业领域落地来划分,我们在“AI+制造”领域投资了创新奇智,在“AI+企业转型”领域投了第四范式。当下,我认为AI和其他科学领域的交叉将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第二,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中国是著名的“世界工厂”,而今正面临着来自其他人工较便宜国家的竞争,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出路就是自动化,不仅能缓解现在企业的“用工荒”,能帮企业大幅降本提效。创新工场会继续这个领域寻找技术交叉落地的新机会。
第三,半导体/芯片领域。首先,中国必须要在这个“卡脖子”领域发力,就要在自己的能力半径内做自主创新和迭代,夯实基础之后再扩大和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做到循序渐进的“补链强链”,这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其次,创新工场在寻找的创业者不是模仿者,而是能在这个领域做出真正技术突破的领军人才。最后,创新工场更青睐会寻找一些有大客户资源的项目,比如做汽车芯片的,有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做云芯片的要有云生态的合作伙伴。
第四,医疗科技。现在整个医疗健康行业都在数字化,数字化之后就是AI化,在不远的未来,“AI+医疗”将在疾病预警、诊断、治疗、监测、长期管理等方面辅主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我们最新提出的观点是,中国医疗产业正在开启“医疗+X”交叉学科的创新增长范式。跨界交叉和融合创新是现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半导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生物化学,光电技术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大量跨界人才进入了蒸蒸日上的医疗健康赛道,迅速推动了“医疗+X”交叉创新的发展。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探索一些新的领域,比如新能源、新材料,我们认为这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
深科技投资时代终于来临
投中网:创新工场正在从早期投资机构向转型吗?赛道、阶段和弹药储备是否也在相应调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开复:创新工场目前投资覆盖三个阶段:天使、VC和成长期,仍然是偏早期的。目前三个阶段的弹药都是充足的。
创新工场目前全周期全链条的投资布局,能够从三个阶段去助力硬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做多阶段投资的最大挑战在于:投资阶段不一样,方法论和打法都不一样。早期投资主要是看人和要出手快,当你判断出技术顶尖团队靠谱且行业积累深,就要尽快扣动扳机,因为好项目抢的人太多了;AB轮则更需要去考虑如果让技术商业化的问题,比如产品落地、如何快速迭代满足用户需求;成长期看得更多的是商业模型、扩张策略,以及扩张中会面临的挑战等等。
创新工场让这三个团队在同一环境里彼此切磋学习,鼓励内部的思辨和火花,而不是做一个“大锅饭”,能够打造这样一个氛围和分工,我觉得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总体来说,在整个创新企业的链条中,我们擅长和兴奋的,还是偏创新曲线的早中期投资。
投中网:你早在四十年前就开始关注AI,过去五年AI迎来投资高峰,创新工场也迎来一波收获期,创新奇智、第四范式、旷视科技都已或即将IPO。这40年间,你最正确的决策和最遗憾的事分别是什么?未来十年,您最想要的人生角色又是什么?
李开复:过去十年,我们投了很多改变世界的技术创业公司并为他们感到自豪。看到这些创业者从青涩走向成熟,有的已经成为行业大佬。能够帮助更多年轻创业者,创造出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这是让我特别欣慰和高兴的事情。
还有一个让我兴奋的,就是看到深科技的投资时代终于来临了。这一直是我个人的梦想,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将更多具有挑战的科技,用人人可用的方法造福人类,这也是当年我选择人工智能的原因。
今天,我看到这个时机终于来了,不只人工智能,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比如生物科技、新能源、芯片,还有未来的量子,它们能带来的改变都是特别巨大的,这让我觉得真的生逢其时。
未来十年,我希望我们投资的公司能够继续茁壮成长,成为不只是能赚钱而且是能造福人类的伟大公司。另外,我希望能看到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崛起,这个是我们生为中国人,都非常期待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