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作者:雷锦(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教育处一等领事)
介绍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研究型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研究报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校创业学生的年龄中位数已从37岁降至27岁,并且仍有下降趋势。
历史表明,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科技创新和革命。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球共发生了约25次大规模经济金融危机,这些危机中约有一半起源于美国。然而,多年来,美国仍然牢牢占据着世界第一的经济地位。
是什么力量帮助他们摆脱了几次危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是根本动力。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机构不仅培养为国际知名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也培养将理念商业化、打造创新驱动型企业的企业家。美国经济数据显示,初创企业是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创造就业的主力军,约占创造就业总量的70%。
大学是创新创业,的摇篮,它是与社会发展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社会组成部分。在创业,创新的首要目标是服务社会。鉴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创业教育的创新,紧紧围绕社会服务。每所大学都与商业、教育、医疗、生命科学和其他关键经济部门密切合作,强调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以解决当地和全球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大多数国家的数据统计和发布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设计的实时疫情系统因其严谨透彻的数据来源和清晰易懂的界面而广受青睐,成为公众获取最新疫情数据的重要渠道。相比之下,本应承担这项任务的疾病防治中心和HHS所做的工作并不令人满意。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一些职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萎缩。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最新报告《美国职业未来》;公司,未来十年,美国多达40%的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将因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应用而失去工作。高中或以下学历的工人被自动化取代的可能性是本科学历工人的四倍。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将继续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因此,高校今后将继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社会机构深度参与的创新创业认知教育。
大多数高校在制定创新型创业,政策时,都把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努力培养能够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在开设创新型创业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型创业实践课程,并邀请业内校友进行指导。例如,爱荷华州是美国最早在创业,提供本科教育的州之一,甚至为博士生提供创业。爱荷华州立大学工程学院名为“创业Product Development Engineering”的本科课程由曾在宝洁公司(Procter & amp赌博(和)和K
创业创新中心是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的最重要载体,为创新型学生提供平台。目前,密歇根大学有超过15个创业中心和项目,以及30多个学生创业组织;在西北大学的“车库”校园创业孵化器里,每个学年都会诞生大约60家由学生开办的初创企业。依托创新创业中心,美国研究型大学还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这些项目还邀请行业领袖和校友深度参与指导。“威斯康星企业家展”和“校长企业家成就奖”将邀请行业领袖和校友出席,为师生提供与行业领袖接触的机会。圣母大学为其校友提供国内外商业联系网络,包括财富500强公司。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友还可以通过参加McCrosky的新企业竞赛()赢得40万美元的奖金。
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和多领域研究是解决复杂社会挑战的重要手段。比如科罗拉多矿业大学,除了保持采矿工程、石油工程、地球科学等传统强势学科外,还积极推动地球管理与新材料、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结合,运用创新方法,将最新的交叉学科趋势聚焦于高端能源系统、高端制造、地下建筑与隧道工程、核科学、地球资源政策、空间资源等领域。密歇根大学的研究项目涉及数据科学、法律、行政管理等12个领域。他们的学习和研究中心专注于定制项目,涵盖整个学校的许多跨学科领域。
面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挑战,开放的科研环境尤为重要。芝加哥大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挑战,进行无约束和开放的探究,严格测试各种想法,识别和评估各种假设。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改变现有范式,强调在任何领域保持学术卓越的关键是吸引最优秀的学者,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让他们在该领域从事最具原创性、想象力和影响力的工作,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并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便利。
建立合作关系,转化科研创新成果——
合作关系的建立是跨学科、多领域研究的基础,大学普遍重视与政府机构、企业、国外大学的外部产学合作。
合作,通过合作关系加速转化研究和创新成果。比如,共建研究中心,推进海外合作研究计划,实现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与联合创业等。各高校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的保障体系主要由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指导服务和场地与设备服务几部分组成:
(1)政策支持:
自1980年美国出台《史蒂文森-怀勒技术创新法》和《拜杜法案》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出台一系列创新法案后,各高校开始积极进行成果推广转化。在此基础上,美国高校设立了激励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专门用以激发科研人员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并梳理各方利益关系。
麻省理工学院将成果转让收入的15%分配作技术转让办公室的工作支出,其余则由发明人、发明人所在机构及学校平均分配。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专门成立了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WARF)专利和许可办公室。当学校师生有商业化的发明时,WARF就出来帮助他们保护知识产权。来自这些专利的大部分收入用于继续支持科学研究的再投入。
密歇根大学通过“创新蓝”( Blue)办公室,对该校的创新创业从雏形、加速到规模化给予了全程支持,并通过成立风险中心( )来进行科学评估,帮助创业公司建立商业模型,通过与外部市场的合作来进行产学研的拓展。
在美国,教师和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的经费支持主要来自外部捐赠,尤其私立大学,校友捐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比如2018年媒体大亨迈克尔·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曾向其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捐款18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美国教育机构所获得的最大单笔个人捐款。另外,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对高校创新创业作出重要贡献。2017年,全美包括政府、非营利机构基金和工业界共投入高校科研经费682亿美元,这些经费通常以种子资金和风险基金等方式提供给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
密歇根州立大学基金会(MSU Foundation)还通过“特别项目补助” 的内部资助机制,用来激发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印第安纳大学通过成立于2010年的“印第安纳创新基金”(Innovate Indiana Fund),向创新学院和附属合作伙伴提供早期资金。圣母大学的本科生学术参与中心,仅一年就向本科生分发了200万美元,用于支持研究活动。
各高校在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设备服务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投入。
西北大学有一个校园企业孵化器“车库”。该项目将一个校园停车场改造成了1.1万平方米的学生实践空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过去24年里新建了50多座建筑,涉及教室、研讨室、实验室等,为提升本科生的上课体验投入了大量资源。印第安纳大学每个校区的教学中心内,所有教职员工都可以使用相关的软硬件资源,过去十年里,他们对新基础设施的投资金额超过了26亿美元。
评判技术创新的成功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成效。当前,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高校、政府和社会机构协同发展且不断完善的生态系统。各高校在多维度举措下已收获一定创新成果,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在持续走高。自1997年以来,印第安纳大学发起了近3200项发明和4800多项全球专利申请,其所带来许可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超过了1.45亿美元;根据美国高校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美高校的专利授权数为7459件,与高校技术成果转移有关的初创公司达到1080个。
但是,由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外部捐赠,这种模式也存在相应弊端。
一是对于较大规模的医学院、募捐能力较低和杰出校友少的中下水平大学来说,情况就不太乐观。高校之间的两极分化持续加剧。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大学,哈佛大学目前拥有400亿美元的捐赠基金,连同斯坦福和耶鲁占据了美国高校总体财富的三分之一。而像莫尔豪斯学院作为一所传统的黑人学院,虽然其也具有强大的实力,但在捐赠基金方面还是相对“寒酸”。二是这些资金来源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波动较大。例如,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多所研究型大学陷入了财政危机,其日常运营的开支极大缩水,不得不向政府申请援助资金。就连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富裕机构”也未能幸免。此外,疫情也会持续影响美国初创企业和其他传统的创新融资来源。
根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在创新排名中逐年上升,创新核心区域逐渐东移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责编:张璋]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