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生意不好做”可能是今年各行各业最直观的感受,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旅游业。所有行业从业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机会是一种“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远离舆论焦点多年的在线旅游领域,正在呈现出一些微小却重要的变化。
产业变化来自两个方面:需求端,得益于疫情的小影响和旅游需求的增加,下沉市场的流量越来越重要。在供给端,疫情洗牌叠加行业的数字化需求爆发,正在酝酿后疫情时代的增长新机遇。
在线旅游领域,同程可能是最先感受到水温变化的公司之一。OTA平台基于下沉市场,同程旅行率先提出2020年五大战略,包括下沉市场战略和产业链赋能战略,并开始布局供给侧。时隔两年,恰逢同程旅行发布2022年中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行业变化的绝佳窗口。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旅游业的复苏正在加速。在行业积极复苏的前夕,了解行业的变化及其意义至关重要。我们也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两年来,同程在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向发力的价值。
/01/
行业复苏是近两年旅游行业谈论最多的一个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两年旅游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换句话说,即使旅游市场的流量和规模回到2019年的水平,旅游行业的竞争逻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8月22日,同程旅游发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结合其财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市场的变化和机遇。
从流量结构来看,下沉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今年上半年,部分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明显,旅游消费主力从一线城市向非一线城市转移,本地消费和短途旅游保持良好复苏势头。
7月22日,中国旅游学院发布《2022年上半年旅游热度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游人气高于外游,6月,国内游人气恢复好于外游。与2021年同期相比,2022年旅游城市本地出行人数明显下降,但本地出行比例仍高于外地出行。6月,旅游城市本地游客数量恢复到2021年的80%,外地游客数量恢复到2021年的45%。
这意味着谁能抓住下沉的市场,谁就能抓住行业唯一的增量。近年来持续深化下沉市场的同程就是最好的例子。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注册同程非一线城市用户占比87.1%。
随着下沉市场消费潜力的释放,同程付费用户占比越来越大。2022年第二季度,同程支付率提升至13.2%。到第二季度末,12个月付费用户近2亿,同比增长8%。其中,微信平台新增付费用户约61.7%来自国内三线及以下城市。
为什么同程能在下沉市场获得流量红利?在阅读君看来,这与其差异化的运营模式有很大关系。
要知道,下沉市场和一线城市的流量结构完全不同,你需要匹配的用户运营模式。就用户获取而言,大部分一线城市都是通过头部媒体的广告直接获取。但由于下沉市场的流量结构分散,单一流量渠道的价值有限,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构建更全面的流量生态,才能实现理想的获客。
另一方面,同程通过线下开发,继续覆盖更多线下场景。比如同程旅游联合酒店推出“扫码住”;与汽车站、旅游景点合作设置自助售票机。同程旅行在推动行业数字化的同时,通过线下服务场景,自然将用户转移到线上。
除了服务场景的开发,同程旅行积极尝试通过多元化的营销策划活动吸引更多年轻用户。今年上半年,同程陆续举办了同程杯电竞、横店水上音乐节、数字征集、Xi安剧本杀等活动,均在年轻用户中获得良好反响。
从目前来看,考虑到下沉市场的旅游消费商业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下沉市场的流量优势有望进一步转化为商业化潜力。
/02/
在过去,人们往往非常重视需求的变化,但他们并不那么关注供给的变化。但实际上,一个行业供给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能赚多少钱。除了交通结构的变化,旅游业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供给侧的重要性大大增加。
从目前来看,供给端的价值不仅在于下沉市场的流量获取,更在于细分场景下的商业话语权。一方面,下沉市场的供给端数字化程度低,对数字化有天然的需求。以酒店行业为例,《2022年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酒店连锁率将上升至35%,但与发达国家的60%相比仍有很大空间。
其中下沉市场的环比率较低。剔除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副省级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省会城市,其他城市酒店数量为16.1万家,连锁率仅为%。酒店连锁率低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化管理的缺失。
除了业务增量,B端资源的商业壁垒也是企业布局供给端的重要原因。从行业竞争来看,与C端不同,B端的场景流量往往具有排他性,壁垒更高。比如一个酒店接入同程某酒店的PMS系统,其对应的数据会保留在这个系统中,不容易被替换。
另一方面,疫情以来,供给侧的洗牌也提高了行业龙头的盈利能力。以酒店行业为例,疫情加速了连锁化进程,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确,而行业的深度供给为复苏奠定了弹性基础。
国家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酒店存量出现历史性下降,酒店约28万家,酒店客房1533万间,同比分别下降17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基本回到2017年的水平;2021年,酒店数量和客房供应量有所增加,但仍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即使不考虑旅游度假日益频繁带来的住宿需求上升,预计如果需求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供给萎缩将带动行业OCC(入住率)较2019年上升约3个百分点。
这是同程旅游近年来大力布局酒店的重要原因。在住宿产业链上,同程旅行旗下的路知科技目前拥有“朱喆”和“金天鹅”两个PMS品牌,可为中小型酒店集团和单体酒店提供SaaS解决方案;同程成立住宿行业赋能平台“鳄龙酒店科技”,加强住宿产业链业务的整合与赋能。
从数据上看,住宿业务也成为同程旅行本次财报的一大亮点。2022年第二季度,同程旅行住宿业务收入达5.4亿元,环比增长0.1%,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4.7%提升至41.2%。
相似测试
当然,场景流量的变现短期内会受到变现模式等因素的制约,但长期来看,商业业绩和业务量实现同频增长无疑是大概率事件。上面说的住宿交通,只是通程近年来在供给端深挖护城河的一个切口。随着旅游行业的回暖,同程在供给侧的优势将逐渐体现在业绩层面。
/03/
虽然旅游业屡受冲击,但依然不影响其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旅游板块反弹明显,旅游板块公司今年上半年平均增速为36%。同期,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6.63%、%和%。
在港股市场,当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下跌6.57%和%时,携程和同程旅行的股价分别上涨16%和17%。即使是在美股上市的途牛,在中概股整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上半年股价也上涨了8%。
第一,政策鼓励。仅今年上半年就出台多项措施助力文旅市场“回暖”。2022年5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全国多地随后宣布恢复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团队游和“机票酒店”业务。
随后,文化和旅游部精准实施“熔断”政策,调整跨省旅游“熔断”机制范围。各地纷纷配合出台有效的纾困政策,出行限制不再“一刀切”。至此,文化旅游产业开始复苏。
二是数据不断向好,尤其是7月份,与今年上半年相比,旅游数据有明显好转。7月1日至7月17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26亿人次,环比增长45.3%。报告显示,7月的后半个月,暑期旅游产品订单总量是上月的9倍多。机票暑期搜索指数已经追平2019年,2021年酒旅市场恢复到70%。
如何理解OTA平台在复苏行情中的机会,比如同程?在国际复苏行情中,OTA资产表现尤为出色。在旅游放松下的恢复期,即使其收入和业绩还没有完全恢复,OTA龙头股价不仅可以跑赢大盘,还可以比疫情前再创新高,相对较快的恢复速度会比疫情前上涨30-90%。
具体来看,2020年11月底,美国逐步放开国内旅行限制,北美复苏开始加速,股价双双反弹再创新高,并显著跑赢大盘。此后,这两家公司的股价反复波动,直到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全球复苏和旅行限制逐渐放松,再创新高,比疫情前分别上涨了90%和30%。
资本青睐OTA的原因平台不难理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C端流量入口,OTA平台往往能率先受益于旅游市场的回暖。同时,相对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子行业,OTA行业经历了竞争期,行业集中度高,格局稳定,使得Tou平台在后疫情周期更有议价能力。
长期来看,随着流量端的回暖,以及深耕与供给端叠加带来的商业化潜力的释放,同程旅行或许有望在资本市场迎来戴维斯双击。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