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不要放弃,永远珍惜创业梦,带着敢于拼搏、敢于突破的韧劲一路微笑。最终,苦难会变成一道风景。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创业故事餐饮的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餐饮界的创业故事1:一碗酸辣汤,一个锅贴,就能成就创业年收入200万的奇迹。
一个只有几张餐桌的小店,仅靠一碗酸辣汤和煎饺就能征服世界,却要承担每年18万元的房租。你会接手吗?
相信大部分食客听完都会摇头。太冒险了!但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案例,创业的老板不仅没有倒闭,还一年赚了200万,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商业奇迹:几张餐桌居然年收入200万!
一个只有几张桌子的小店怎么赚很多钱?龙虾烹饪的主人和大师周青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周青的开心锅贴外观简单,面积狭小,餐桌少,以酸辣汤和锅贴为特色。但是我了解到,这个丑陋的小店居然一年赚200万!
坐下后刚吃了两盘锅贴,旁边的桌子已经被翻了两三次;这家小店里,神推的熟醉蟹、烤猪蹄,不停地被打包带走。下午准备的锅贴提前卖光,菜、炒摊、收银赶紧放下案板,现在打包炒。
据了解,开心锅贴50平米店每天要交500元租金,但是卖的是人均十几元的锅贴和酸辣汤!对此,周青笑着说:这就像在上海中山路租个铺子卖茶叶蛋一样。
但仔细读了他的《开店经》,你就会知道,龙虾和小吃各赚几百万,不是吹牛。
2011年,下定决心要在开店做龙虾的周青在找地方的时候,偶然发现了现在的店面,它位于无锡八佰伴的后街。以前是房产中介,周围几乎没有餐饮店。租金一年18万多,店面极小,50平米。
这种店可以连起来吗?当时亲戚朋友都反对。但据周青分析,开店:有几个要素毗邻居民区、写字楼、大型商场,保证了人流;开前门,方便停车,扩大营业面积,注定有生意。所以他的结论是:可以做到!
还有人说18万的房租做不到!你有多少钱可以做到?3万能做到?但是能不能开店,不是3万和18万的区别。如果产品定位不准确,哪怕一分钱店面租金都不收,也不一定能赚到钱。一个店能不能做,关键不在于租金,而在于产品。周青说。
合同一签,产品的选择就决定了店铺的生死。周青在确定产品线时极其冷静和现实:先生存,再发展,最后实现梦想。
在这个店面周围,有数以千计的商场店员、写字楼白领、大型住宅区居民。这些是周青的目标客户。
他分析:这样的店面和位置,上来做龙虾肯定没有胜算。所以你要先找其他切入点,把店建好,然后慢慢渗透到龙虾。
他要选择的产品既不能是主食,也不能是休闲食品,而必须是主食和休闲食品的组合,这样晚餐和休闲时间都可以打开。
因为这么小的面积承担了这么高的房租和人工,所以要整天跑。如果只上主餐,两餐中间就空了,于是他放弃了一天只能上两次的快餐,选择了全天都可以开始的零食。
什么周
在选择小吃的时候,无锡的小笼包和各种颜色的面条都有考虑,但是后来这些品种都被否决了,因为馄饨、小笼包等产品在当地数不胜数,形状没有特色。再加上这些零食口味可比性太高,价格太透明,毛利很难做。最后,周青选择了酸辣汤和锅贴。
周青说,一个是汤,另一个是主食,每盘只有五只动物。点了这两种菜,会吃不饱,所以会引导你点这两种产品作为套餐。两个产品加起来,你只能拿到16元(两个产品刚开业的时候都是8元卖的)。十几块钱的一顿饭,在食客的接受范围内。
如果你选择开面馆,客人点一碗面或者馄饨,既有主食又有汤,吃一个肯定饱。很少有人会点两碗吃。按照无锡面馆的消费水平,最便宜的面条只要5.5元,人均成本也就6元钱。假设同样100人的日流量,那么面馆的营业额只有600元,而开心锅贴是1600元。
价格不高,毛利也不低。据了解,其实这两个主力产品的毛利都挺高的。在确定毛利的时候,周青完全抛弃了厨师毛利的传统算法:饲养成本是5元,所以我的定价应该是10元,以保证50%的毛利。因为东西精致,经过巧妙的变化和组合,毛利定得高的顾客其实并不介意,现在9元卖的一份酸辣汤只要2.5元,而8元卖的一份锅贴只要5份,1.2元的成本分别高达72%和85%。只要一个人进来,我就能给他赚10块钱!
你要的不是真品。
酸辣汤是无锡当地的传统小吃。普通餐厅的做法是用不锈钢桶烧一大桶,客人点菜时盛一碗,每个人都少不了。
上不得台面的低档小吃。周庆看中了其普适性,改成单份制作的砂锅版,作为主打产品推出。
他设计的酸辣汤,其酸度和辣度如果让老无锡人来评价,肯定是不正宗,这是他刻意为之,口味偏酸辣的设计其实是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在试制酸辣汤时,周庆没有使用高汤而是用了清水,我亲自试尝对比过好几次,真的吃不出区别,后来他总结了一下原因:这版酸辣汤本身偏酸辣,调入的辣酱和醋都比较重,混合后完全压制了高汤的鲜味,因此周庆决定直接用开水烧制,既减少了工作量又节约了成本。
真正有生命力的经典菜品中其实很少有花里胡哨的元素,其用料和烧法都是很朴实无华的。记得去年夏天在乡下去姨妈家吃到她烧的龙虾,真的非常好吃,可她用的料非常简单,就只有姜、葱、蒜、辣椒、盐,还有农村那种土法压榨的菜籽油,连味精都不加,连我这个做过成千上万斤龙虾的人都自愧不如。周庆这么告诉笔者。
这个馅料不寻常。锅贴则是沿用了周庆当厨师时做过的干煎馄饨改良而来。当地也有锅贴的叫法,指的是两头露馅的传统锅贴,而周庆做的其实是煎饺,他设计了两个口味,除了适合普罗大众的基本款鲜肉馅,还有一款剁椒豆腐馅。
周庆表示,之所以只有两种,一是因为品种多了做不精,二是每天备货太多很难保证新鲜度。以前无锡根本就没有豆腐馅的饺子,周庆的灵感源于在浙江吃过的一例豆腐馅包子。
此馅一出,就迎合了90后、00后的猎奇心态,很多人会冲着这个馅料来尝尝看,咬开一尝,哎,居然还是剁椒味的,新鲜!
周庆表示,从消费者心理考虑,8元和10元之间的区别是细微的,而10元以下和10元以上的区别,消费者则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开业时他先将酸辣汤定价为8元打开市场,半年后涨到9元,以后再涨到10元,客人对这点变动是不敏感的,毫无问题。
别小看这1元钱的涨幅,慢慢涨,利润就慢慢上升了!周庆笑着说。
餐饮方面的创业故事2:餐饮创业的奇葩案例:每平米日卖3.5万
根岸是一家成立了34年的牛舌餐饮店。非常有意思的是,从成立起初到现在,这家在东京和横滨都非常有人气的牛舌专卖餐饮店却每年只开一家店。这对于已经习惯于成功必定扩张思维下的小蒲百思不解,既然成功就要复制么,不快速如何占据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呢?可是,当小蒲开始深入这家奇葩企业的时候,才发现,真正的连锁不应该简单的追求快和数量,更要注重店铺的经营质量。只有质的连锁,才能形成真正的行业壁垒,从而成为顾客心目中不可缺少的需求。
小蒲虽然没有从事过餐饮店的经营,不过在日留学期间,和所有拮据的留学生一样。都有过在餐饮店打工的经历。5年的餐饮店打工经验,让小蒲觉得,餐饮业态虽然是高频刚需业态,但是,因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
在这个古老的行业当中,痛点已经不复存在。想在这个行业异军突起,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快速扩张,点餐外送,营销噱头,似乎除了这些办法以外,很难有更好的方法让一个企业在这片红海中能够长时间的存在于大家的视线当中。
可是,根岸却用独特的对于经营的理解,做到了,34年,一个爆款商品,和一年只开一家店,还能在竞争激烈且喜新厌旧的餐饮界,一直独树一帜,人气不减。
餐饮,美味是命线
最近,伏牛堂的创始人张天一,以一句只要正宗,拒绝好吃彻底颠覆了我对饮食界的认识。怎么一不小心,餐饮界都可以以拒绝好吃成为口号了呢?还好,这只是一个90后奇葩事件,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我还是希望吃传统餐饮行业的饭。好吃还是我决定是否去光顾这家店最起码的底线。小蒲的蒲式价值观是否正确不予评论,但是根岸确实首先抓住的是顾客的味,然后才抓住了顾客的心。对于味道的坚持,从处理牛舌时中央厨房的手工去筋,到店铺对于烧烤师制度的建立。都无不体现着一家餐饮企业对于美食的敬畏。不仅仅是在主菜爆款上的用心,在副菜的搭配上,以及主食的选择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实,除了片中介绍的牛舌料理,根岸也会定期提供牛肉、猪肉餐饮创业故事、鸡肉的烧烤菜品。增加顾客的选择感,提高顾客的来店频度。
其实很多餐厅都会提供顾客意见明信片,也真的会有很多顾客会认真的给予填写。但是很可惜,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特别重视顾客写的内容。不重视的原因无外乎,公司的经营者认为顾客写的内容可能是某些顾客的恶意所为或者是某位店员亲友的故意为之,所以有失公允。看吧,这就是我们和顾客之间建立起的关系。其实,小蒲研究了这么多的案例,发现很多企业做的事情,并没有多么奇特之处。就是我们平时听说过,甚至尝试过的事情。之所以这些改善工作在很多企业做了以后效果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信。很多企业为自己能想到这些漏洞的聪明而感到沾沾自喜,然后因为压根就没信让这些改善方案而最终无法彻底实施。而根岸和大多数企业的区别就是,他傻傻的相信了顾客所有的反馈,对于顾客回馈的意见会认真处理。不但会给被顾客表扬的员工发亲切奖,并且会把好的案例进行全店共享,形成新的亲切气场。让亲切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感觉更加具象化,更容易传播。
人才优先的开店战略
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当自己的事业出现局部成功的时候。快速扩张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于是在扩张中迷失方向,忘记当初为何创业的人也不占少数。根岸就是一家对于欲望控制的非常好的公司。社长根岸荣治认为,现在的餐饮界,大家对于美味的追求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了。仅仅美味,已经不能成为顾客心目中的首选了。于是,他得出结论,亲切是企业的终极战略。根岸荣治不仅仅是说说而已,在开店战略上也充分体现了自己对于亲切的坚守。没有亲切的人才,就不开新店是根岸的坚持。也因此,81年创业的根岸,平均每年只开一家店,34年只开34家店。这种奇葩的开店方式也真是让人敬佩啊!
相融合的三步骤
家文化的核心关爱与沟通
每一个有过留学经验或者在异乡奋斗的人,都多多少少的体会过融入当地社会的艰辛。其实,身在异乡,每一个人都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感和内心的归属感。牛舌根岸在这一点上是非常的用心。想让员工参与到自己公司的经营,让他们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在亚洲范围来看,最好的办法就是家文化。而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关爱与沟通。不过,关爱谁都明白,怎么关爱,关爱谁可能是因企而异。通常,关爱与沟通最好是公司内部相对强立场的人群和相对弱立场的人群去进行互动。牛舌根岸就是让身在异乡的外国员工和本国员工进行各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团队内部问题,也因此产生了口碑效应。以至于,很多其他人才也会慕名而来,直接降低了HR的招人压力。
企业的家文化,可以聚人。但是,难以留住有理想的人才。因为,通常有理想的人才不单单希望得到温暖,更想得到空间。根岸社长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因为忽略了成长型人才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而酿成大错。牛舌根岸内部有一支店长经营团队,根岸社长把这个团队分为5个小组。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评比方法、晋升条件都是由这5个小组通过1年的时间反复讨论实验以后才进行实施的。既然,店长自己参与了制度的设定,自然对于制度的理解更深刻,执行也更加的到位。
共同制定公司战略
其实做到以上两点,并不是特别的困难,困难的是公司的经营预算以及经营方针也由一线的店长们参与决定,这样的勇气是非常让人刮目的。传统意义上来看,经营战略通常是董事长或公司的最高决策人来进行拟定,而公司的中高管以及一线店长基本上是在执行层面。如何让老板的想法能够落地,可能是每一位管理层都会苦恼的问题。为何不能在战略层面就让一线员工参与进来呢?小蒲觉得,可能是大多数企业认为,这样沟通成本过高。并且,老板通常认为员工会选择相对容易的战略目标,会让企业无法实现快速成长。不相信一线员工参与到战略层面,会给公司带来什么样的益处。相信,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似乎是天使,也是恶魔。很多企业因为相信员工而崛起,也有很多企业似乎因为无原则的相信而走向衰落。根岸社长非常有勇气的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员工。并且,每年的经营发表大会也会由一线工作的店长来完成。至少到目前为止,根岸社长的相信换来了企业坚实的成长。
其实餐饮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也是顾客最喜欢喜新厌旧的行业。特别是今天的消费者,已经对美食非常的挑剔。所以,只有像牛舌根岸这样,改善员工意识,让员工参与到自店的经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留自己应有的地位。谁都知道,提高一线员工的士气是服务业的命脉,但是能做到的企业确实不多。根岸社长正是鼓起巨大的勇气,向店长放权,并且给予充分的时间允许店长成长,才造就了牛舌根岸独特的经营体制。这个经营体制的核心就是相信。
我有一个朋友在波斯湾开面馆。
最早去的伊拉克,现在已经在阿富汗、利比亚都开了分店,前两天打电话很兴奋的和我说,准备去叙利亚开面馆了,就是人手不够,问我有时间没有?
其实我这个朋友最早是个混混,基本在国内走投无路了,无奈之下在一家川菜馆当小工。
2001年吧,美军进攻伊拉克,这兄弟的老板居然疯了,跑到伊拉克开了家川菜馆,这兄弟也就跟着去了。结果生意好的不得了,美军经常坐着直升飞机来点餐,螺旋桨就这么咣当咣当的开着,几个黑大兵就这么端着机枪等炒菜,完了用塑料筐装走,大把的美金哗哗的扔,一盘泡菜国内不要钱,卖给美军那就是15美金小半碟子,一个鱼香肉丝要120美金,一碗白米饭20美金。每天老板数钱数的手都抽筋儿。
可惜好景不长,2个月不到,他老板就被汽车炸弹轰上了天,这哥们命大,那天去美军司令部送外卖,算是捡了一条命。经过这一回也算是想开了。豁出去了,川菜是没法开了,就开面馆了。
他胆子也大,不要店面(免得美军聚餐的时候基地来放炸弹),只要流动面点车。就是一辆废弃的装甲车,后面割开做成开放式的售货车,遮阳,安全,还防弹。好家伙,生意好的牛上了天。这车就跟着美军走,美军打着打着饿了,坐下来来一碗兰州拉面,热腾腾,吃完嘴一擦,提着步枪上去接着打。
有时候和基地打胶着了,分不清南北,也有基地的来吃面的,边吃面还边叫唤:阿拉阿克吧!不要辣椒!阿拉阿克吧,牛肉少了老子要弄你&;&;&;&;。这哥们儿也是大方,经常是一半儿面,一半儿牛肉。怕给少了惹顾客生气,这些战士说话最讲信用,说弄死你就绝对不会留下植物人的
最后搞的是装甲车左边坐着美军,右边坐着塔利班,大家都形成默契了,吃中国人的兰州拉面的时候,不许开枪。
这哥们儿后来跟着美军又去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在北京最近入手了个二环内的四合院,年底还要在上海
《我们的四十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最近,《创业时代》《正阳门下小女人》10《风再起时》等一批关于创业,改革开放的电视剧正在各大卫视热播。新京报记者统计了创业近五年来25部改革开放题材的剧,了解到这一题材更倾向于在哪些城市上演?哪些行业?什么样的演员会演绎改革故事?为了从侧面展现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
论编剧的创作
由金、柴碧云主演的电视剧《我们的四十年》将于11月11日在江苏卫视播出。以电视行业为切入点,讲述了童年受电视影响的(金)一步步成长为成功的电视人的故事。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谈论了。该剧改编自平庸的小说《电视》,平庸也是该剧的编剧。
这位平庸的编剧向新京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写作的由来。“我一直想写一部能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从贫穷到繁荣的转变,如果我们这些见证者不去记录和反思,那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遗憾和耻辱。当然,创作一定要落实,不能云里雾里,最好有能契合这个时代的实物。我选取了很多熟悉的时代符号,比如自行车、汽车、电话、电脑等。但我最终发现,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唯一对我们仍有巨大影响的日常用品就是电视。”
选择电视行业,笔者认为:“电视行业的兴起、发展、繁荣乃至困难,贯穿了整个改革开放40年。此外,很难找到其他载体。另外,观众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好奇心。”
平庸的人在创作当代题材的作品时,认为只要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不需要创作素材。“就这部作品而言,几乎所有的素材都来自我的经历和回忆,有些记忆点并不准确。还好网络发达,一查就知道了。”
“下海经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流行趋势。这段历史在《你迟到的许多年》《风再起时》1《面向大海》等剧中有所体现,讲述了主人公离开原单位下海经商的故事。这个历史时期本身就极具戏剧性,可以发生很多故事。一位剧评人告诉记者,“用创业来讲改革开放的故事,是符合历史真相和影视创作规律的,因为创业必然要经历失败、危机化解、竞争等一系列戏剧过程。”
在过去五年里,在25部关于创业,的剧中,有六部是关于餐饮行业的创业故事,五部是关于服装行业的创业故事。其他行业,如外贸、通信、房地产等,都是朝阳行业,经济发展活力大,变化快。其他题材独特的剧也涉及家禽养殖、金融、广告、猎头、无人机等行业。
在外景选择上,近四成电视剧聚焦北京这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只有2部电视剧选择上海,与人们的印象略有出入。另有24%的电视剧将剧情设定在南方改革开放前沿。
对于这类剧,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演员可能更适合剧情和角色。所以在这25部剧中扮演“创业”的35位演员中,只有2位演员年龄在30岁以下,其余33位演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演员是50岁的陈小艺,他参与了《奔腾岁月》和《西京故事》。年龄在40岁至50岁之间的演员包括、张译、黄晓明、姜、张国强、刘涛、林永健和傅静。30-40岁的演员有20位,包括江疏影、王磊、硕阳、金、赵、黄轩、李佳航、郑元畅、朱温雅、郑恺、杨子善、白百何、胡歌、尹涛、许百惠、邓超。
可以看出,创业题材剧中扮演“创业”的演员占30-50岁演员总数的94%以上。究其原因,一是创业题材电视剧反映的历史时期较长,年轻演员驾驭不了年龄跨度太大的角色;二是因为创业剧中的“创业”需要经历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角色需要演员本身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所以只有选择30-50岁的演员,才能更好的诠释“创业”这个角色。(采写/新京报记者武志)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