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创业资讯门户网站
目前,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消费尤其是接触性消费恢复缓慢。上述论文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和发展。文章建议,针对不同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地区和人群,制定精准的政策,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巩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二是通过优惠就业、消费补贴和政策保障稳定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建议给月收入低的群体发放补贴,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三是创新消费模式,发掘新的消费潜力。正常的疫情防控增加了网络消费和非接触式交易的需求,有利于发挥新的消费优势。
第四,大力促进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上述论文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深入研究拓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加快适老转型和智能化产品开发,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医疗健康消费升级。加快普惠性育儿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规范化的育儿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开发更多安全健康的国产婴童产品,有利于满足育儿服务消费需求。
第五,积极挖掘县域农村的消费潜力。论文指出,县乡消费需求旺盛,提质扩能空间很大。建立完善的县域商业体系和消费基础设施,推进渠道和服务下沉,提升农村消费便利性,提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服务环境和品质,有助于释放县乡消费潜力。
除了消费,论文还指出,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扩大有效投资不仅有利于应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也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央行研究局也给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加快新基础设施建设,锻造长板,增加后劲。新的基础设施是加强、优化和扩大中国数字经济的必要前提。通过加大资金支持,聚焦重点领域,加强5G网络、数据中心、新一代超级计算机、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引领产业发展,充分释放投资增长新潜力。
二是提高传统基础设施水平,弥补短板,扬长避短。以联网、修网、强链为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精准有效的投资导向,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城乡稳定发展的基础。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作用。优化基础设施投资发展环境,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拓宽长期融资渠道,通过研究修改相关法律或制定单行条例、优化运营机制、强化投资者edu等方式,促进基础设施领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健康发展
第五,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文章指出,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不仅对当前稳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优化未来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制造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专精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在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方面,论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
文章指出,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碳减排需求和潜力最大的领域。在清洁的绿色电力可以发电和上网的前提下,协调化石能源减排和替代的步伐,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划定煤电供应和保障红线,制定财税、金融、价格等一揽子方案。实现燃煤发电机组可持续运行,增强能源供应弹性。支持低碳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储能、碳捕集与利用、智能电网、煤电机组灵活改造等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项目。
建议加快建设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体系,出台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目录,开展绿色消费标识服务。目前,我们可以选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支付平台的联动,丰富绿色消费产品和服务,加强激励和约束,鼓励地方政府对发放绿色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给予税收优惠,加强政府采购绿色产品和服务。
三是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尽快确认绿色建筑的属性,推广绿色建筑履约责任保险等产品,为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对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将低能耗建材生产和消费纳入财政支持转型范围。建设高效、可信的建设运营阶段碳排放信息平台,为金融机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在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系统性金融支持方面,论文提出:一是加强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安排。
论文指出,依法加强财政部门的环境信息披露,将会不断推动建立统一的
国内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探索形成适用于全国大部分银行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逐步建立国内统一的转型金融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主动参与制定全球统一的可持续披露标准。实施绿色债券认证补贴制度,鼓励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为培育和提升第三方认证机构能力创造良好制度环境,降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大力开展金融领域碳核算,完善银行同业信息交互机制。二是逐步建立可靠高效的碳定价体系。高质量建设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市场化手段降低全社会碳减排成本。合理控制碳排放权配额发放总量,科学分配初始碳排放权配额。增强碳市场流动性,提升碳市场定价效率。提升碳核算能力和数据质量。建立健全碳市场交易机制和交易规则,明确登记、交易、结算等各项制度。稳妥推动碳市场强制控排行业扩容。积极研究发展与碳排放权挂钩的各种金融产品。根据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有序扩大碳市场交易主体范围。
三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推动发行碳中和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综合利用信贷、债券、股权投资、信托等多样化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低碳经济活动。鼓励发展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风险包容性较大的金融产品,针对性解决高碳企业普遍存在的杠杆率过高和抵押物不足问题。推广普及绿色投资理念,扩大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引导绿色投资者关注和支持绿色低碳经济活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